写在前面提个醒,往下的内容会很庞大。是一个专题项目及摄影画册的详细介绍。
这是第二次写这个专题了。第一次是2015年底在LeicaJ的公号。我记得,当时发现这组图片时犹如得了宝贝般的欣喜,一一找来大图,还特别加注:有观看顺序。
然而并无卵用,至今无人问津。
今又看到画册,顿时惊艳。我决定好好说一下这个专题,而不是像上一次写的那样:简历+简介+图片。
如果你喜欢,这是一个能引发各种思路的新纪实类的专题。为什么是纪实,又如何之新,请耐心往下看。
两年半以前的马航370还有人记得么?记得当时看到这组片子的一个反应:如果拍马航的题材,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然而今天这篇文章分析下来,我觉得自己当时只看到了一个表皮。
2013年,亚瑟参与了一个摄影师驻地计划,在迪拜逗留三个月。这个城市自1960年以来已经从90万人口扩大到200多万人,从一个捕鱼为生的小村庄变成了财富象征的国际都市。亚迪说:在迪拜,各行各业有无背景的人都是来赚钱的。
她想拍摄这个城市,但是她不愿意以记录片的模式拍摄迪拜:“我想避开猎奇,”她说, “我想强迫自己发现新的视角。”
在对迪拜的深度了解和走访中,她发现了那场沉船事故。半个世纪以来,数以千万记的工人和移民从中国和南亚出发,进入这个豪华城市里最闷热的工作营地。1961年的那场悲剧袭击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一船移民。这个悲剧并没有停止。1966年石油在近海区域被发现,迪拜迅速扩张。在亚瑟看来,当时的那一船移民,和现在生活在这个巨大矛盾体中的工人并没什么两样。
在沉船事故中,因为没有找到尸体,有一个遇难者的家属至今不相信家人的遇难,从未放弃过寻找。亚瑟获准进入这个家庭进行采访,并通过这个不存在的“幸存者”观察这个城市,也就是迪拜。
迪拜的历史和今天,就在这个“虚构的幸存者”的眼中被一一展示。下面这组片子出自共30张图片,很好的展示了作者对“故事”本身的表达。
《Stranger 陌生人》
Olivia Arthur 奥维利亚·亚瑟
来源:http://www.oliviaarthur.com/
上面这组图片在观看上可以用一个穿越的视角,想象着,身体在水中沉浮,灵魂在城市里游荡。至于视觉逻辑,就是电影脚本类的图像本身。
穿过陌生人的图像,我们看到了破旧的小渔村,金色的海滩,阳光下高耸的摩天大楼和闪光的豪车……“黄金之城”的消费主义和极端财富穿越历史的波痕一次次浮出水面。
在这一新一旧,或说一上一下的交替行进中,作为观看者的我们,渐渐进入作者规划的视角——迪拜五十年。
话说到这里,你一定看出来了,没错,这是一个双线叙事的作品。除了沉船事故上虚构人物的游走和观看,还有一个就是迪拜的历史和现在。而其中串联起两者的,则是油轮、劳工和海湾。
以上图片均有真实背景。要知道,作者立题的初衷仍然是为了“介绍”迪拜这个城市。比如第三张图片说的是沙尘暴和新迪拜的建筑,第六张图片拍摄的是一个褪色的广告牌——不是真实记录这个城市,如何称为纪实摄影?
阿不,“新纪实”。
这还不够新么?还想怎么新?
我觉得,无论题材、深度、广度还是角度和画面,都够给我们的纪实摄影当范本了。当然,除了“纪实”俩字儿,和我们好像扯不上什么关系哈。
Book - Stranger 陌生人
↑↑视频来源YouTube,全长2分钟
看出来了么?这本画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全部采用类似于日本米纸的半透明纸张。在这样的呈现中,整本书变成了一个装置作品,让相邻几张的画面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时间、记忆、沉船和水下等等的融合形态。
你愿意把自己的照片变成“PS层叠加”模式展示出来么?没有黑与白,没有独立的画面……仿佛沙尘暴和水的窒息。
这是一个很大挑战。尤其对于画册图像静态观看的结构而言。叠加的图片很容易形成互相混淆的视听效果,失去作者对画面语言的把控力。更重要的是,画面的呈现上,正反页是同一张照片的翻转效果,这也会对观看造成一定程度的扰乱。这时,最考验编辑的,大约就是画册中图片位置的设计和排版了。
好在,
亚瑟并未放弃单张的图片,
她在每本书里夹了一张白纸,
可以垫在画册里清晰地呈现出图片原本的面貌。
如果您看得仔细,一定发现了,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文字。
那些文字是作者亚瑟和海港工作人员的访谈录的摘取。
她希望这些零散的对话悬停或者沉浸在图像里,和图像形成互相对话的呼应——并不是图说类的解释,而是呼应——类似于展览常见的拼贴艺术。
从这本令人惊奇的艺术品中,我看到一个幸存者,为了赚钱来到迪拜,生存和死亡,挣扎和活着。
是否活着的真的活着?
迪拜属于金钱和名望一族,在那里镀金的人大多只能看到漫天浮躁的繁华和萧瑟。
为了不当标题党,附上半篇亚瑟的访谈录。在这里面亚瑟清晰地说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种类似于日本米纸的半透明纸张作为画册用纸。以及印刷画册的一些过程。
然而我只有谷歌翻译的水平,如果您能翻得更加清楚,请不吝赐教。
原文地址:
http://time.com/4076844/anatomy-of-a-photobook-stranger-by-olivia-arthur/
问:这本画册的最大的特点是你选择了透明纸张来印刷。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想让读者从中得到什么?
Olivia Arthur:这个想法出现是因为我在寻找一种图像和文字共同运作的方式。我不想分离他们,但我也不想呆板地加上文字说明。我觉得做一本画册达要想到文字的平衡是最大的挑战。我坚信画册应该是可以被“读”的,所以我想这些文本可以像片段式的对话,或无意中听到的语句一样被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向人们声情并茂展现这座城市的感觉。同时,我也刻意在创造一种困惑感,因为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令人不解和脱节的城市。
于是,我们就在硫酸纸上实验文字,就有了把所有内容印刷成这种方式的想法。我决定开始这样做,是因为它与整个项目是如此吻合:记忆的概念、时间上的来回穿梭、沉船和水等,所有的一切相互重叠映和。当然我也为牺牲掉单张照片的感觉而可惜,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如果你没有把书后的一张空白卡片当做废纸扔掉的话,它可以用来更好的来看单张照片。)
问: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呈现作品一定遇到了很多挑战,印刷的时候困难吗?
Olivia Arthur:难以想象的复杂!首先,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这样做……所以我准备了这本书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常规纸张,一个是这种(当然编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然后我们开始了漫长和徒劳的搜索——找到了一种漂亮的日本纸,有点近似米纸,但它不是那么透明。最后,一个在比利时的印刷公司做了大量测试,得到了一种特殊的曲线印刷技术,可以印刷这种纸张(它对水汽极其敏感,所以你必须用更少的墨水),并且反复测试了它的装订效果(因极其脆弱),最终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
问:如何确保图像的图像质量和颜色(一旦将空白纸板垫在页面下)?
Olivia Arthur:在打印机上,我们用一张白纸垫在下面工作,然后互相叠加看看几层画面出来的效果。这本书有趣的一个地方是,色温根据光线的变化会发生变化。有时候看起来很蓝,有时候又发黄。确认颜色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花了正常时间的两倍左右。
放上这段访谈只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创作思路。和我想的一样,用半透明纸和普通纸,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编辑方式。因为我们观看到的内容,取决于作品的形式,而形式,则服务于作者想要传递出来的信息。
如果前者,也就是我在上半篇里罗列的三十张图片是 1 种编辑形式,那么这本半透明的书,就是截然不同的第 2 种呈现。
其实还有第 3 种,更好的结合了两者优点——就是下面这个长达九分钟的作者编辑版图片视频。要知道,视频显示的图片有融合叠加的效果,且不会影响到画面的单张观看。至于其上只言片语的隐现,那就更不成问题了。所以,看看也无妨啊!
当然,还有第 4 种呈现,就是展览。在上面那个访谈中,亚瑟还提到,她盘下一家快餐店改装成了“Fishbar艺术馆”,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发行自己和同事的画册。有画册,能没有展览么?
Magnum在2015年给这本书的发行做了配套的展览。
到此为止,一组新纪实的专题,就有了你们喜闻乐见的展览、收藏(见上图)、画册……让我休息一会儿。到这里吧,就到这里。
您看此文用了分秒,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哟~
关注乐享印刷包装公众号,在线印刷自助报价!